第五届国际投资促进论坛在沪举行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

日期: 2008-10-23

点击量: 56

    商务部副部长陈健20日在上海举行的“第五届国际投资促进论坛”上透露,今年1~6月,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又取得重大进展,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256.6亿美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.3倍。
  陈健在发表演讲时说,当前,美国次贷危机还在不断发展,国际金融市场问题还在不断暴露。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而严峻,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。跨国公司对经济前景普遍表示担忧,商业信心下降,很多公司放慢了海外投资步伐。据联合国贸发会《2008世界投资报告》显示,今年一季度75个国家的FDI流量已出现下降,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下降了29%,绿地投资项目也在减少。预计今年全球FDI流量会降至1.6万亿美元,比2007年下降10%。但从长期看,国际投资的大趋势不会逆转,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也不会停滞。
 
  陈健说,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,2002~2007年的6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60%。截止2007年底,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937.4亿美元。经商务部核准的境外中资企业1.2万余家,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。
 
 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:
 
  对外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,中国企业从最初开始的商品出口逐步发展到绿地投资、设立研发中心、跨国并购等多种方式,探索出了不少好的模式,积累了成功的经验。2007年通过并购实现的对外投资为65亿美元,占总量的32.6%。主要集中在电信、家电、石化、汽车、资源等领域。
 
 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显著增强。一大批走出去的企业,通过进行专业化、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,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,积累了经验,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。比如华为、联想等企业,已经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和同行企业进行竞争。中国交通建设、中铁建设、中铁工程等已经成为国际工程市场的重要力量。
 
  投资经济效益显著。据不完全统计,2007年境外中资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376亿美元、境外纳税29.4亿美元。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达到1189亿美元,境外中资企业雇用的员工人数达65.8万人,其中外方人员29.5万人。
 
  中国对外投资实现了“和平发展、共同发展”。中国政府重视规范企业跨国经营行为,要求中国企业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,确立合作双赢、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。境外中资企业积极参加当地社会的各种公益和环保活动,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在非洲的1407家中资企业已为所在国捐款捐物共计5551万美元,义务修建道路218公里,无偿为当地建设了15所学校和79家医院,为当地培训员工54030人,为促进所在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,对构建和谐世界、实现互利共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  
  论坛上,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何杰明对比了中国、印度和韩国企业在全球化方面战略重点的不同。从19952007年,中国对外交易总价值640亿美元,印度510亿美元,韩国230亿美元,其中中国43%的投资目的是确保资源和供给,印度41%的投资的目的是扩大规模,韩国59%的投资目的是为了进入新市场。
 
  他指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十大问题,是否应走向全球?怎样确定公司已准备好全球化?如何制定可以创造价值的全球化战略?公司应采用自主性增长还是非自主性增长路径?应通过合作还是独立走向全球?如何迈出全球化进程的第一步?如何培养初期的并购能力?在全球化进程中,应该如何管理主要的外部利益相关方?如何通过对整合业务的妥善管理捕捉价值?可以在哪里找到管理全球业务的人才?如何确立全球业务运营的正确治理结构?
 
  “第五届国际投资促进论坛”20~2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。本届论坛以“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”为主题,由商务部、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共同主办,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协办。除主论坛外,还将分别围绕“重点国别·地区投资商机介绍”、“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海外并购发展”和“‘走出去’企业的融资合作”三项议题分别举办专题研讨会。
 
  来自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官员,中外投资促进机构负责人,国内外专家学者,以及跨国公司、国内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共200多名代表参会,共同就“中国企业海外投资”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。